|
宿松縣古稱松茲侯國,始建于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稱宿松縣并沿用至今,距今約2200年歷史。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建縣,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五年)稱松滋縣(王莽時(shí)一度改松滋為誦善),三國時(shí)魏又在此設(shè)置安豐國,公元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設(shè)松滋郡,梁武帝天監(jiān)初稱高塘郡。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孱陵(今公安縣)樂鄉(xiāng)(原高成縣-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但設(shè)樂鄉(xiāng)督治)僑置松滋縣(今湖北松滋市),而原松滋縣改名為宿松縣,“宿”通“夙”為素有之意,宿松是舊有松滋之意。
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始稱宿松縣,一直沿用。(坊
宿松,即為舊松滋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jīng)變更,至1645年(清順治二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
1912年(民國元年)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qū)。建國后隸屬安慶地區(qū)、安慶市。宿松縣是革命老區(qū),宿松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作出重大貢獻(xiàn)。
2011年3月2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皖發(fā)〔2011〕10號(hào)文件,宿松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diǎn)縣。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