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暑假,一部家庭劇《小歡喜》火遍我的微博朋友圈各大首頁。 該片主要聚焦于北京的三個家庭:一號家庭是主角方圓兩口子和兩孩子,二號家庭是離婚后的單親母親宋倩和喬英子,三號家庭高官夫婦和早期缺乏關照的季揚揚。不同背景的家庭,不同教育方式的父母,和現(xiàn)實中自己的家庭有些不同也有相同,但卻依舊能讓我看得心驚膽戰(zhàn)。當童文潔抹著眼淚哭訴自己的好心不得好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時,我不由得回想起了有時候我和我媽吵架,我媽也會把眼淚一抹,用一模一樣的語氣說: “我真的是養(yǎng)了個小白眼狼,我做的一切不都還是為了你好!
微信截圖_20190923091452.png (139.98 KB, 下載次數(shù): 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9-23 09:15 上傳
真的是太真實了吧。 當我和朋友說起這部劇情,她則說自己的母親比較像宋倩:“當我高三時,也因為志愿的關系和我媽大吵了一架,我媽不舍得讓我離開她去太遠的地方! 仔細一想,《小歡喜》反映出來的問題來源于現(xiàn)實!缎g喜》中的母親,也是我們平凡中自己的媽媽的一個縮影,或許像童文潔,或許像宋倩,又或許像劉靜……
一個當媽的,當孩子從自己的肚子中呱呱墜地降生于世,從護士手中接過,那一刻起,不僅是臍帶之間的連接,孩子賦予母親的更是一種使命感。外面的世界很亂,要為孩子擋去一切無形的刀劍,要為孩子規(guī)劃正確的道路,要讓孩子幸福地成長……可是問題來了,當《小歡喜》中的宋倩為英子過度操化人生時,英子感覺到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哎,一個好的母親到底該怎么當?母親難當。 02 母親的責任首先我有個疑問,為什么這個時代母親更多地為孩子去規(guī)劃人生? 當孩子上小學時,為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當孩子上初中時,硬性規(guī)定孩子班上必須多少名之內;當孩子填報高考志愿,又早就替孩子想好了大學和專業(yè);好了,孩子大學出來了,該做媽媽安排的工作,相媽媽安排的親,住媽媽付的首付的房子,過媽媽安排的人生…… 一個爸爸會這樣子嗎?一個父親總會坐在孩子和媽媽中間和稀泥,然后說:“你媽說得對! 一個母親和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母親一般更關懷學校事情。 根據(jù)中國教育調查,孩子總會和媽媽更多地討論學校今天吃了啥,看見了啥,做了啥:
和父親相比,孩子更愿意和媽媽說起學校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大部分時間處于校園環(huán)境的學生,母親更為了解孩子在學校做了什么,更容易成為子女感情交流傾訴的對象,承擔子女教育的重責。 母親更關懷子女人際關系。根據(jù)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孩子也會更多地和媽媽討論自己遇見了誰,和誰說了什么,喜歡上了誰: 特別是當下的獨生子女,他們更容易受到這些人際關系的影響而變得焦慮抑郁。(陳碩,2019)及時了解孩子的人際關系,能夠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緩解這種關系帶來的焦慮無疑能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
母親承擔更多的監(jiān)督子女作業(yè)任務。監(jiān)管子女作業(yè)是父母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方式,根據(jù)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父親在這方面的參與也是慘敗,少得可憐:
無論是人際關系,學業(yè)成績還是生活瑣事,父親都在參與度上慘敗給母親。媽媽,承擔了負擔孩子生活瑣事,提高孩子學業(yè)成績,讓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種種重要責任,這些事情都在孩子的未來道路上有著方向性的作用,有一個好的母親,孩子的道路才不會容易迷失。因此,一個懂得教育的母親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03 責任越大,壓力越大?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小歡喜中的童文杰、宋倩等一干母親為孩子的高考焦頭爛額的時候,方圓、喬衛(wèi)東等一干父親卻好像優(yōu)哉游哉,老喬為英子撒謊請假,老方還能騰出時間逛個超市,三個父親還聚在一起喝起了小酒打了一場籃球。是父親不稱職,還是母親過于焦慮? 一些社會和心理因素或許能夠解釋這種性別差異。首先,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對于壓力更加的敏感。暴露于童年期和慢性壓力源中,加上女性激素的影響,可以改變HPA軸的反應,而HPA軸正是應對壓力的系統(tǒng)。 其次,Hankin的研究發(fā)現(xiàn)(2007)在人際關系中,女性更加看重得到稱贊和親密關系,這一現(xiàn)象加強了女性對人際壓力源的反應。 最后,社會角色促使女性聚焦于情緒的應對策略。女性傾向于花更多的時間體會心緒,而男性傾向于使用分散注意或者聚焦于行動的應對策略。所以,同樣是面對孩子的問題,宋倩一個人在橋上散步思考英子和自己的吵架,方圓等人卻看似樂呵樂呵地找了一干兄弟打起了籃球。性別角色不同,應對策略也不同,而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反復思索情緒本身會加重這種情緒。 一方面母親責任更大,一方面母親本身更容易感到焦慮,因此母職焦慮盛行。大量陪讀媽媽,全職母親隨著時代產生,教育孩子成為了母親衡量自身成就的一種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認知失調,即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這讓他們失去了控制感。如果一個事業(yè)成功的女性,這種失去控制感的感覺更加強烈。母親便因此采取了措施:為孩子規(guī)劃一個完美的人生。 04 控制孩子的一切?前幾天我和朋友聊到《小歡喜》里的宋倩,我朋友對于現(xiàn)代社會母親越來越焦慮的行為評價:“母親感到了焦慮,但將這種焦慮轉接到孩子身上總是不對的! 英子想要當天文館志愿者——母親拒絕,跑到天文館堵人; 英子想要擁有一套自己的樂高——母親拒絕,一氣之下拆了樂高; 英子想要前往南京大學讀書——母親拒絕,逼迫英子選擇清北…… 英子后來得了抑郁癥并有自殺念頭,宋倩的想要控制自己孩子人生的念頭算是壓在駱駝身上沉重的一大捆稻草。 控制感,是個體認知的一個重要成分。其中又分為行為控制感、認知控制、決策控制。行為控制感指的是個體對于自己能直接采取行動來影響和操縱外界事物的能力的覺知。這里的行為對象就不僅包括操縱自己,也包括操縱他人行為。也就是“我要你怎么樣”。 Kelly(1978)的研究表明,個體對他人行為的控制感與他人之間關系緊密程度相關,即關系越緊密,個體對他人行為控制感越強。 “如果我不是你媽,我才不會管你呢! 能夠理解母親的管束是為了孩子好,因為她將你當成她最親的人,她的寶貝。她見不得自己的寶貝受委屈被欺負?蓪氊愐部傄L大,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坑要跌,母親能夠管束孩子一輩子嗎? 在母親獲得自身控制感的同時,孩子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感。低控制感的個體無論在人際關系交往、自身幸福感方面,指數(shù)都較低。 05 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小歡喜》中的母親我最喜歡劉靜。在季勝利和季揚揚緊張的關系中,劉靜起了不少的緩和作用,而當英子面對巨大的壓力時,劉靜阿姨的從旁指引也無疑是英子人生中的一道溫暖的光。
劉靜就像冬日里一瓣溫暖的橘子,是配著曲奇的熱茶,是一位難得的好的母親。 可英子、一凡和楊楊,他們的路都是要自己走的,而家長只是起到了一個輔導作用,再不舍得也要學會放開手,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和孩子交流,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怎么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而孩子這邊呢?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自己的方向,向父母證明自己能行。那么放手的家長才會安心。 《小歡喜》中的母親我最喜歡劉靜,而現(xiàn)實中的母親我最喜歡我媽。前段時間我和我的媽媽通了一通電話,她火急火燎趕到上海和我中秋團聚,期間也聊了很多。兩杯咖啡,兩塊蛋糕,一個下午茶,一場坦白的談話——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端。不管和母親的關系現(xiàn)在是鬧僵,緩和還是終于達成共識,就像《小歡喜》一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但是達成現(xiàn)實中“小歡喜”的訣竅是不變的,你愛媽媽,媽媽也愛你,那么交流、理解彼此、讓步、放手,問題總會解決的,HE總會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