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多年前杭州圖書館接待流浪漢、拾荒者無門檻閱讀后,7月20日,在浙江又出現(xiàn)了一個“最溫暖”的圖書館,它不僅為八旬老農(nóng)無押金辦讀者證,閉館日還熱情讓老人進館,破例外借十多本期刊。
于此,麗水市圖書館館長季彤曦這樣解釋:他是位值得年輕人敬重和學習的長輩,也是位令人感動的愛書老人。
7月20日,在這原本閉館的日子,季彤曦在朋友圈曬出了一位讀者。那是一位戴著斗笠、身穿藍色舊外套的老人。照片里的他,手上拿著十多本期刊,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往包里塞。
112f5a8d3fca1dbd6d651f12b99e29cf.jpg (100.97 KB,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23 14:34 上傳
老人尋找自己想要借閱的書籍。麗水市圖書館提供
季彤曦在旁邊寫下了這些話:期刊均為在館閱讀不外借,今天我們破了例……這是周一閉館日的唯一讀者,帶給我們感動,更值得我們學習。
照片中的老人名叫朱貞元,今年84歲,是位普通的農(nóng)民,年輕時曾在民辦學校當過代課老師。就在7月19日,他曾坐半小時公交、步行40多分鐘來到圖書館。
“老人是第一次來,說不做農(nóng)活了,想看看書。因為不認識路,一路打聽過來的。”那天接待朱貞元的,是麗水市圖書館副館長葉慧玲。
f4135618662bf058b06a0450c7547582.jpg (71.34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23 14:34 上傳
老人坐一旁看書。麗水市圖書館提供
當時,她剛好在咨詢臺邊,老人正向工作人員打聽哪個區(qū)域有他想看的書。隨后,在葉慧玲的引導和推薦下,找到了《山海經(jīng)》《聊齋志異》,并為其免押金辦理了借閱證。
考慮到老人交通不便,工作人員當場在借閱機上辦了續(xù)借,借期延續(xù)到60天,請朱貞元放心閱讀。同時,又另外在小紙條上寫了還書日期,夾在書里讓他一起帶回去,并將他送到圖書館附近的公交站。
如果只是一名八旬老人的“借書記”,季彤曦說,她可能沒那么大的觸動。因為在麗水市圖書館,經(jīng)常能遇見老人借閱圖書。
9a58d1c57e2aed3f2119d969f12aa861.jpg (74.02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23 14:34 上傳
老人翻閱期刊后,決定借這幾本。麗水市圖書館提供
令她沒想到的是,為了來圖書館,老人竟特意從鄉(xiāng)村乘坐公交車,還頂著烈日走了那么久,令人動容。更意想不到的是,今天早上8點半,老人又出現(xiàn)在圖書館門口,和昨天同樣的裝束,說還想再借一些期刊雜志。季彤曦說,她無法想象,老人是什么時候出發(fā),又是怎樣坐著公交,什么時候到館里的!白蛱熘敢缓螅m節(jié)省了時間,但老人來回還需2小時!
老人不知周一是閉館日,就這么來了。但圖書館還是破例打開大門,將老人請了進來;期刊均為在館閱讀不外借,他們又一次破例,將十多本雜志裝進了老人隨身的單肩包里。
季彤曦說,她并不擔心書籍是否會遺失!拔覀兇蛩銥榱朔奖憷先,以后給他寄書,但老人婉言回絕了,他說想經(jīng)常到圖書館來,很喜歡這里的環(huán)境。就算老人真的忘記還書,我們也愿意把書送給真正愛讀書的人!
她說,她之前也關(guān)注過《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看書前”自發(fā)洗手》這一新聞,也曾為事件的主角之一、原杭州圖書館館長褚樹青的“大愛”所觸動。
在她看來,圖書館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閱覽場地,而是一個充滿人文關(guān)懷、有溫度的市民大書房。“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我們一直秉持讀者至上的理念,為更多人提供獲取知識的平臺。”
杭州圖書館:無權(quán)讓任何讀者離開
上午8時,浙江杭州江干區(qū)解放東路58號J座杭州圖書館樓下總會站不少人。晨練的市民發(fā)現(xiàn),總有些人扛著臟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飲料瓶,衣衫襤褸。
副館長梁亮對這一幕再熟悉不過:一些流浪、拾荒者正等著圖書館開門,“在舊館就?吹胶芏嗔骼、拾荒者背著鋪蓋,把撿來的垃圾放在閱覽室門口,再進去看書!
548932184270958a63e004d0b3c75377.jpg (31.81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23 14:34 上傳
其實杭圖不僅允許流浪、拾荒者入館,也允許他們攜行李入內(nèi)。而將雜物放于門外,則是自發(fā)行為。
除了能自由出入閱讀外,流浪人員還可在設(shè)有空調(diào)的書館內(nèi)免費看電視、電影、上網(wǎng)、聽音樂、接開水,甚至用書桌下的電源充電。由于近90%的面積對讀者開放,杭圖新館也是目前國內(nèi)外開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年接待讀者300多萬人次。
“流浪、乞討者可能暫時居無定所,可能暫時窘迫,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拒絕他對文化的追求。”梁亮說,至于從何時起開始對流浪人員開放,她已回想不起。但確定的是,自在她來杭圖,杭圖始終沒有拒絕過流浪人員。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杭圖搬入新址之前,因舊館面積有限,讀者彼此距離較近,曾有讀者對身邊的流浪、乞討者散發(fā)異味而感到不滿。
館長褚樹青為此勸導讀者,如覺不便可更換座位,圖書館沒有權(quán)利去讓另一位讀者離開,何況流浪、乞討者并沒有干擾他人。
杭圖再未因允許流浪人員入內(nèi)而遭遇其他問題。
“說我們‘最溫暖’,其實是種鞭策!绷毫帘硎荆姷恼J可,會讓杭圖推出更溫暖的服務(wù)。如為老人提供眼鏡,為借書多的讀者提供小推車,為殘疾人送書至社區(qū),為盲人提供聽電影等。
據(jù)了解,除杭圖外,廣州、南京、成都等地的圖書館也對流浪人員開放。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法制晚報、鳳凰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