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00d3879587a10217785d6135e47c91.jpg (28.3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2-25 12:36 上傳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繪本《愛德華》
假如你去游樂場坐10分鐘。 不要玩手機,好好聽聽四周的聲音,看看四周的人群。 你會發(fā)現(xiàn)讓人不舒服的不是游樂場嘈雜的玩鬧,而是大人們喋喋不休的念叨。 有一次,一個小男孩要騎電動的搖擺小木馬。 媽媽幫他坐上去之后,就開始教育了。 “扶正,腰挺直!” “我說了,不要駝背,坐直!” 可孩子就喜歡抱著馬脖子,用臉貼著那毛茸茸的鬃毛。 “不要抱著,不要用臉貼著。 孩子不情愿地看了媽媽一眼。 “好好騎,只有兩分鐘就沒有了。” 可是孩子能好好騎嗎? 還沒過一會媽媽又揮舞著手機喊:“看我,笑一個!” 想著給孩子拍照,一張又一張。 孩子不想拍照,撇著嘴。 “不高興啦!我不是讓你騎馬了嗎?還這樣咱馬上走!” 意思是滿足了你,你就要配合,否則走人。 結(jié)果孩子只能不情愿地擠出一點點微笑。 玩的時候尚且如此,學習上的控制和說教經(jīng)常會更嚴重。 置于這種情境下的孩子,要么變成大人的拉線木偶。 要么就藏著不滿和憤懣的情緒,容易崩潰,或者反抗父母。 為什么就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好好做主,自己玩一場呢? 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跟孩子講明,然后默默守護就挺好。 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而懂得“點到為止”的父母,孩子最喜歡。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請點到為止。 因為孩子犯錯時,本身就會惶恐不安。 你那些絮絮叨叨的指責,就像一記又一記的重拳,捶打孩子。 語言的暴力作用,不亞于拳頭產(chǎn)生的傷害。 當然,孩子犯了錯,你選擇忽視,這也不是愛。 比如孩子第一次偷拿家里的錢。 你就得反思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 是自己管的太嚴,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些錢的用途是什么? 亦或是他喜歡這樣刺激的事? 弄清楚了原因,再跟孩子好好談下。 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是不適當?shù),需要錢跟父母講就好。 而有些小錯,就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一些自然后果。 比如他喜歡吃大量的冰淇淋或者糖果。 肚子不舒服時,就讓孩子明白這是什么緣故造成的。 讓他自己明白一些不當?shù)男袨闀屪约菏艿絺Α?/font> 這樣孩子才會學會保護自己。 而且,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 有時,他不是故意弄亂你的房間。 他只是在找他的一個玩具。 別急著發(fā)脾氣。 讓他幫忙一起整理好房間就好。 世上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有許多的父母,甚至是老師,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簽。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特別是負面的標簽,因為如果你說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就真的會“淘氣, 不聽話”。 給孩子正面,向上的評語,會讓孩子按你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你拿人家的優(yōu)點比自己的缺點,不一定就能讓你改變?nèi)秉c,有時候你反而覺得自己就是要這樣,特別是對于叛逆的孩子們來說,你的負面暗示有時候把他們推得更遠。
810f6eeaf2930a3d4a8d9a49123011c5.jpg (80.51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2-25 12:36 上傳
當孩子問10萬個為什么的時候,要學會點到為止。 這一點很多父母會有疑問,不是說孩子有問題,就要盡可能地給他解答嗎? 為什么還要點到為止呢? 因為有很多的父母,恨不得一下子就讓孩子長大。 所以抓住每一次機會,想著讓孩子學更多的東西。 而忽視了孩子真正想知道什么。 其實孩子有時候問一個問題,僅僅只是需要這個問題的答案。 除非他連續(xù)不斷地問,那就可以接下去。 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強迫孩子接受我們覺得他們應該知道的東西。 比如有時孩子才問一句:“媽媽,我看到月亮啦!真亮。 媽媽就開始問孩子:“你知道月亮的英文單詞怎么說嗎?” “你還記得嫦娥奔月的故事嗎?” “你知道哪一天的月亮最圓嗎?” 孩子也許根本就沒有想知道這么多。 那就省點心,跟孩子繼續(xù)看這個亮亮的月亮就好。 在電影《追風箏的人》里,有一句臺詞非常打動人: “孩子又不是畫圖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他不像你,我的朋友。永遠也不會像你。不過看著吧,他以后會變得很出色! 這是懂得孩子的人才會說的話。 孩子的世界,他們小腦瓜想到的東西。 總是會讓我們感到驚奇。 所以,不要想著教他太多東西,而需要傾聽他的話,跟著他一起走。 你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假如你希望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懂得點到為止。 不要什么都替他安排好。 我們要做的,只是給孩子準備資料,教他方法。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句話“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我吃掉”。 值得我們深思,喜歡替代孩子的父母太多了。 還記得有一次帶小小魚春游。 幼兒園準備了一個自己做小板凳的項目。 每個家庭領(lǐng)取一個工具包,有一個鐵錘,小木頭和木板,還有釘子。 然后教練把制作的方法現(xiàn)場演示了一遍。 在做的時候。 只聽到現(xiàn)場一片咚咚咚咚的敲擊聲。 剛開始,小家伙很高興,終于能用真正的鐵錘來錘釘子了。 可一上手就發(fā)現(xiàn),要錘到釘子需要準心,把釘子錘進木板又需要巧力。
d768fd32bf240b4e22e8559f7e9c5082.jpg (171.3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2-25 12:36 上傳
小小魚汗都冒出來了,還是沒有做好。
我看到不少的小組是爸爸媽媽在做,而孩子們卻在一旁看著。 其實對沒有這方面經(jīng)驗的媽媽來說,做起來也很吃力。 可她們還是在努力幫孩子做。 我整個過程也幫他確定了一些細節(jié)。 因為用的工地那種模板,硬度很強,所以我?guī)退么蛞粫斪,然后他自己繼續(xù)敲打。 最后還是我們一起合作完成了這個任務,做好了小板凳。 “爸爸,我發(fā)現(xiàn)原來釘釘子也很難,但我現(xiàn)在能用好錘子了。” 然后回家把這把我們一起親手做的凳子送給了媽媽。 如果都是我替代的話,那他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地找爸爸,而不是去思考觀察找方法。 那是很可怕的。 雖然能在一時間取悅孩子,同時親子關(guān)系看上去很緊密。 事實上是孩子已經(jīng)把自己綁在了父母身上,而父母也樂意把孩子捆住。 孩子能聽話,自己也做得到,而且能省去很多時間。 要知道等孩子自己慢慢地完成一件作品,真的需要不少的時間。 父母得從孩子做的時候開始,就關(guān)注整個任務(不是幫他做)。 整個過程孩子會尋求幫助(有些步驟它暫時做不到),所以整個過程都要豎著耳朵等待。 做好了還要當好觀眾,欣賞孩子的成果,給他評價,鼓勵鼓勵孩子,他們會增加信心。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為什么能做好呢,哪里像你啊!” 不如換一個方式: “別灰心,再試一次,加油,我相信你! 有的父母直接就幫孩子做好。 所有的步驟都省去了。 直接得到理想的結(jié)果。 可孩子全程是觀眾,甚至連觀眾都不是。 他的注意力甚至都沒有放在這。 如果任務太難了,他們更會選擇放棄,直接拋給父母去做。 選擇父母的庇護而很難真正獨立起來。
做父母,一輩子都在找一個適當?shù)亩,給孩子一份剛剛好的養(yǎng)育。 兩歲前,孩子緊緊依偎我們,如同一人。 而三歲后,他們會嘗試“逃開”,所以他們會不聽話,會大聲說“不”,跟你對著干。 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獨立。 而到了六歲,即將上小學,那樣的改變簡直是天翻地覆一般。 那小小的腦瓜藏著越來越多父母看不懂的秘密。 孩子一直在長大,而我們也跟著孩子成長。 一年又一年,做父母。 最后會發(fā)現(xiàn)。 其實最難把握的就是愛的尺度。 愿你能成為一個懂得“點到為止”的父母。 (本文為魚爸原創(chuàng), 圖來源網(wǎng)絡,已出版暢銷書《剛剛好的養(yǎng)育,如何培養(yǎng)高情商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