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ae6fdbb41f514adb69c1569855ffa.jpg (125.2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0 19:42 上傳
走進皖江文化首倡者、桐城派泰斗朱書和田園宰相石良故里,無論是行走在風(fēng)景秀麗的杜溪橋兩岸,還是穿行于鳥語花香的楊茂嶺大道,只要問到宿松縣九姑鄉(xiāng)的孫鳳保老人家,誰都會一邊熱情地給你指路,一邊情不自禁地贊嘆一番。
孫鳳保老人今年正奔喜壽,但身體硬朗、手腳麻利、精神煥發(fā)、滿臉慈祥,一看就是勞動的賜予,是善良的回報,是滿滿一家20多口老少的幸福感。老人青年從軍,戍邊4年,因傷回到家鄉(xiāng),但他沒有向國家提過一分錢的優(yōu)撫要求。他1964年入黨,如今已有57年黨齡。當(dāng)初政府部門把他安置到九姑區(qū)郵政所工作。短短4個月里,他風(fēng)里來雨里去,腳踏自行車走遍了九姑的溝溝坎坎。后因組織上需要,他又無怨無悔放下手中的“鐵飯碗”,回到村里擔(dān)任民兵營長、治保主任、黨支部副書記,村長等職,這一干就是34年。曾在長江大堤防汛抗洪的戰(zhàn)斗中,兩個多月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遇險情總是第一個沖在最前面。人們至今還記得,他當(dāng)時自己有一句口號:“當(dāng)兵退伍不褪色,入黨就要像黨員!”在一個寒風(fēng)刺骨的夜晚,排水泵被水草和淤泥堵塞,就在別人干著急的時候,只聽“撲通”一聲,他一頭扎進旋渦里,險情得到及時排除,但他身上在部隊留下的舊傷,因此復(fù)發(fā),疼痛難忍,十幾天都直不起腰來。
366eb2eac1d1a41c8d7d799bfeabb34b.jpg (124.12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0 19:42 上傳
區(qū)委看他軍事素養(yǎng)過硬,把全區(qū)37名民兵營長交給他訓(xùn)練。按照“勞武結(jié)合”的原則,這位“兵頭”帶領(lǐng)戰(zhàn)士們白天參加勞動競賽,晚上披星戴月走隊列、拼刺刀、比射擊,全區(qū)武裝工作不久便“高山打鼓”,名聲在外。在支援太湖花涼亭水庫建設(shè)的突擊隊里,你總能看到一個重活、累活、險活、搶著干的身影。他至今還不忘經(jīng)常告誡自己的孫子:人就要活得有個樣子,這就叫價值。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老伴鄭為英,當(dāng)年也是婦女隊的隊長,她曾帶領(lǐng)全隊婦女早出晚歸,戰(zhàn)天斗地爭上游,和男勞力一樣挑大糞,掄大鋤,總是掙得頭號工分。如今,老倆口雖年過七旬,仍然閑不住,總是把“大家的事”掛在心頭,仍要當(dāng)為村民謀幸福的帶頭人。
658135facf201f9a9a1c363b68393d30.jpg (132.5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0 19:42 上傳
陳屋水庫是全村3000畝良田的當(dāng)家塘,由于涵管年久失修,發(fā)生坍塌。因為涉及多個村民小組和環(huán)庫許多農(nóng)戶利益,沒人愿意去管這個事情。孫鳳保看不下去了,他雖然通過找部門爭取了一點補助資金,但缺口大,于是自掏腰包將自家的6000多塊錢,買來水泥、沙子、涵管,還請來了泥瓦匠……鄉(xiāng)親們至今都銘記于心。
2015年同村在外事業(yè)有成的孫百勝為回報桑梓,愿意出資修建環(huán)組水泥路,可許多人家并不配合,更談不上支持。孫鳳保老人率先拆除自家院墻,挖除成片的樹木,大兒子也帶頭率先拆除自家的小瓦房,并與在村里工作的大兒子一起參加義務(wù)勞動。村民們終于受到感動,紛紛加入到全力支持的隊伍中來。
近年來,村里的水利工程資金出現(xiàn)了缺口,他率先傾其所有,捐出1000元,讓三個兒子再捐出2000元,并上門動員鄉(xiāng)親們各盡其能。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中,全家老少親力親為,共向本村公益事業(yè)捐出3000多元;為新建村民籃球場,他全家募捐財物超萬元;為撲救突發(fā)山火,他和家人第一時間沖進火煙中,衣服劃破了,眉毛燒掉了,集體的山場保住了。鄭為英每逢和孩子們通電話,永遠忘不了這樣一句叮囑:“任何占便宜的事都不能做,幫到人的事一定要盡力去做!编崬橛⒗先俗约罕緛硪驗檠奂脖辉u為三級殘疾,但卻未向國家申請過一分錢的補助。
92cbe3059785f257cda5cd7aa2123887.jpg (137.63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0 19:42 上傳
孫鳳保老人三個兒子,全都是共產(chǎn)黨員。老大在本村任總支部副書記,老二在公安,老三參軍赴云南邊防,現(xiàn)已轉(zhuǎn)業(yè)。第三代已有3男3女,3人參加工作,1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2人還在讀書。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兩位老人過得很幸福,但仍是忙得停不下來。一對叔侄曾因建房鬧得不可開交,侄子下跪求情都已6次了。兩位老人自己家擺上一桌酒菜,把雙方和族長請到家里來。良言苦口,薄酒暖心,叔侄倆都羞愧難當(dāng),各作讓步,一時成為“九姑六尺巷”佳話。田頭地邊的生產(chǎn)生活垃圾,老人見了就撿。等到堆放不下了,便自費請來農(nóng)用車,裝運到集中垃圾轉(zhuǎn)運站。
孫鳳保因幾十年如一日為民解憂、熱心公益,曾被評為“安慶好人”、“宿松好人”。
“修身就是要以身作則,不給兒孫留罵名。齊家就是人人都要向善向好,不給父母和祖宗丟臉!睂O鳳保老人的這句家訓(xùn),不僅成為遠近鄉(xiāng)鄰們家庭教育的“開口禪”,也塑造了良好的家風(fēng)。 (朱亞夫/文)
來源:皖江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