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南在他的《黃梅戲與宿松》遭到網(wǎng)友“地毯式攻擊”,節(jié)節(jié)敗退,全線失利的情況下,為了挽回顏面,處心積慮地虛構(gòu)創(chuàng)作出《黃梅戲發(fā)源地當屬宿松——解開王兆乾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謎》,借已經(jīng)作古的孟晉先生之口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隱情”,把王兆乾先生在《黃梅戲音樂》中的“湖北黃梅”說的“罪過”,歸咎于當年“思想觀念較落后”、“視唱戲為下九流”的宿松縣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縣長和負責文化宣傳事務的科長(實際上當年只有文教,沒有文化的說法),虛構(gòu)捏造了一個王兆乾先生一行到宿松沒有人接待,最后只好舍近求遠去黃梅這樣一個虛假史實。給讀者造成一個錯覺,如果當時宿松縣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縣長和負責文化宣傳事務的科長“高度重視”,熱情接待了王兆乾先生一行,他們就不會去黃梅,后來寫進《黃梅戲音樂》中的就是“安徽宿松”說,就不會是“湖北黃梅”說,也就沒有再后來的王兆乾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的“惋惜”,也就“黃梅戲發(fā)源地當屬宿松”了。 廖理南自認為奇思妙想出鮮為人知的“隱情”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有網(wǎng)友說他去年9月在論壇拋出這篇文章時,“踏遍青山”網(wǎng)友就跟帖說這篇文章與歷史事實不符,很客氣地提醒廖先生“是不是要網(wǎng)友揭穿你的騙局,曬出《解開王兆乾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謎》的歷史真相,你才心服口服呢?”,然而,廖先生對這位“三代沒有讀書”的網(wǎng)友留言不屑一顧,甚至詆毀、攻擊。前天,廖理南用馬甲在論壇拋出《華夏縱橫》刊發(fā)這篇文章的消息,不到一天時間,“皖江春”網(wǎng)友就在論壇曬出了《揭秘:“黃梅戲發(fā)源地當屬宿松”的造假路徑》和《王兆乾到宿松無人接待而去黃梅的歷史真相》,用不可辯駁的證據(jù),揭露了廖理南蓄意捏造王兆乾先生到宿松無人接待、杜撰王兆乾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借孟晉先生之口向當年縣領(lǐng)導潑“臟水”的卑鄙行為。 然而蒼天有眼,王兆乾先生的日記為孟晉先生和當年的縣領(lǐng)導、文教科長洗刷了不白之冤,還歷史本來面目:1953年11月14日,王兆乾先生一行自九江渡口到小池口(黃梅),搭汽車五十華里到黃梅縣孔壟鎮(zhèn)……,26日由九江坐船回安慶。后來,王兆乾先生、陸洪非先生在各自的文章中記述這次湖北之行的目的是“尋找音樂和劇目上與安徽黃梅戲相似相近的證據(jù)”,也就沒有去宿松的打算和安排,更不存在到宿松沒有人接待而去黃梅這種荒唐之事。這就應證了毛澤東先生的一句話:“路線錯了一切都錯!笔聦崉儆谛坜q ,王兆乾先生的日記證實廖理南無中生有的所謂鮮為人知的“隱情”,是一樁精心炮制的彌天大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