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發(fā)表于 2013-6-4 17:14:35|來自:中國北京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安徽
本帖最后由 西塘屋 于 2013-6-4 17:15 編輯
金姑傳說
元末明初,朱元璋、陳友諒在長江、鄱陽湖展開激戰(zhàn)。宿松人石良為援助朱元璋,于1361年籌集大量資金,率民眾開挖了一條內連龍湖,外接長江,貫穿洲頭鄉(xiāng)30余里的河道——涇江,以運糧草軍備物資。洲頭鄉(xiāng)金壩村有一龍?zhí),潭水清甜甘美,四季常清。相傳龍(zhí)哆呑≈晃宦敾勖利惖墓媚,名叫金姑,金姑從小飽讀詩書,樂于助人。每當夕陽西下時,金姑就在龍?zhí)哆叺牧种谐琛B牭竭@優(yōu)美的歌聲,行人商賈就會停下腳步、放下?lián);商船漁船就會收下風帆、停止劃槳,紛紛來到龍?zhí)哆呅。次日清晨,金姑就用鮮魚肉和山芋粉,蒸制出一種魚面招待行人并接濟窮人,人們吃碗熱熱的魚面后就會精力充沛地上路。金姑的善舉深得大家喜愛。
魚面,老年人吃能延年益壽,孩子吃能變聰明,又不會擔心被魚刺卡住。這種吃法非常好,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魚面的做法就在宿松傳開了。
朱元璋、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zhàn)之初,明軍大敗,朱元璋抱住一根楠木游出了鄱陽湖,經(jīng)涇江逃到了金壩村,上岸后因體力不支餓暈過去,是金姑用一碗熱魚面將其救醒。兩軍酣戰(zhàn)時,明軍軍糧極其匱乏。朱元璋吃了金姑的魚面后,才發(fā)現(xiàn)魚面中的野生山芋是一種好軍糧,人馬皆可食用,此后野生山芋便成了宿松的主要農作物;魚面更是一種能讓傷病士兵迅速恢復戰(zhàn)斗力的營養(yǎng)食品,明軍因此越戰(zhàn)越勇,戰(zhàn)局從而發(fā)生了逆轉。
朱元璋當上明洪武皇帝后,即封石良為“田園宰相”;封楠木為“楠木將軍”,并在金壩村賜修楠木將軍廟;他還念念不忘魚面,多方尋找金姑未果,就將魚面賜名為金姑魚面,令宿松縣奉為朝廷貢品。魚面這一宿松民間傳統(tǒng)美食因此得以傳承,此后宿松百姓便把山芋稱為紅(洪)芋。
傳說當年金壩金姑就是長江中小孤山小姑仙子的化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