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發(fā)表于 2013-10-14 15:43:15|來自:中國安徽安慶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安徽
二、家庭背景
石良到底出身一個怎樣的家庭?有人說是“名宦” ,《宿松縣志》介紹他祖父說:“石興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間,仗策渡淮,奉張睢陽像至棠梨畈,舎宅建宮祀之。時宋將人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張德興為安撫使,與劉源等起兵興復,立寨太湖司空山,聞宗英勇且賢,表為都統(tǒng)轄。復黃州、壽昌軍用。景炎正朔九月,元遣昂吉兒等襲司空山,破之外殺德興,興宗適歸宿松。宋亡,遂隱居不仕。”(《府志》,《太湖志名宦》《朱志》)(原文見道光八年的《宿松縣志•人物志》367頁)。他的高祖逢時曾經(jīng)擔任縣令升廣州通判,祖父擔任的是“都統(tǒng)轄”,說“名宦”似乎有點言過其實。
石良老家在“江西樂平菱田”,據(jù)說是今天江西樂平市后港鎮(zhèn)的菱田村。他的49世中吉公是“繞州始祖”,曾任繞州左使;第54世逢時公,字昌國,贅靜理穆氏仕至大理評事穆公,承其業(yè)也,因改地曰菱田,為“菱田始祖”,到他的祖父萬一公這一輩石氏居江西共10代。
宋理宗淳佑庚戌春(1250年),石良祖父石興宗 “渡淮”至太湖。一同來的有 “石氏六兄弟” , 他們是小伯九公三個兒子:萬一公到宿松,為“遷松始祖”,萬二公往黃梅,萬三公往桐城(這兩位后裔現(xiàn)在一直聯(lián)系不上,是一宗歷史懸案);另外三位是小伯一公的三個兒子:長子云一,渡淮到太湖四回寺,云二、云三往潛山。
萬一公一生經(jīng)歷三個不同時期,生活在三個地方。青少年生活在江西。從小天資聰慧,處事有決斷,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他在菱田讀書習武,本可讀書考科舉光宗耀祖。但蒙古兵入侵擾亂了他平靜的生活。
石興宗為什么 “渡淮”至太湖?民間有一個棠梨宮的傳說。石興宗本為鄉(xiāng)間貨郎,在江西一帶走村串巷。一晚,借宿于老翁家,睡在堂屋內(nèi),半夜,忽夢一長須老者,求他帶將其帶到江北來。早晨醒來,石興宗細想夢境,頗覺奇怪,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堂屋神龕中供奉一尊神像,上有唐將張巡字樣,他認為托夢者必是張巡,于是將神像藏于貨擔中,一直帶到太湖。后來,張巡在我們宿松石氏家族中一直享有崇高威望,石興宗遺訓:“祭祖必祭張公巡!”石氏家族最初宗祠就是“振英祠” , “吾祖與張中丞‘俎豆同馨,蒸嘗共祀’” 。
淮西制置使范文虎以安慶降元。在危難關頭,淮南西路安撫史張德興毅然為國效力,在司空山舉起反元旗幟,經(jīng)營司空山,人們稱之為“張安撫寨”。當?shù)厝烁蹈呓腋投鸱e極響應,“安撫張公聞公勇且賢,辟為都總轄!彼罢喪狂R,號令嚴明,捍御數(shù)郡,群盜不敢入,民賴以安。”保境安民,威振四方。石興宗個性很強,后來“與德興議論不合,遂解兵去,隱居宿松山。閱24年以令終!睆能姳>嘲裁袷鞘d宗一生輝煌一頁。
有《題石興宗讀書巖》一首,作者魏了翁,宋人。詩云:
巖頭橘樹經(jīng)百黃,三少不生諸老亡。
只余石間元佑腳,谷虛盡日鳴當當。
讀書巖在何處,未考。石興宗28歲到太湖,風風雨雨28年,56歲才到宿松閉門讀書,80而終,在那個年代他是高壽老人。五世祖友古在1457年重修《石氏族譜》譜序中說:“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悅其山水之勝,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后遷居宿松荊橋,生祖考松顏府君兄弟九人!
石興宗葬于蜈蚣山!端匏擅麆•石興宗墓》這樣介紹:“宋都統(tǒng)轄石興宗墓,在縣北60里九沖塍。宗曾舍宅建棠梨宮,祀唐張巡神像。相傳宗卒,巡降神為宗擇墓地于此。葬時風雷交加,棺殯突然失蹤,頃刻風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驗,鄉(xiāng)人常焚禱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蹦沟嘏钥讨端匏煽h志•人物志。忠節(jié)》一段文字:“都統(tǒng)轄石興宗,墓在九沖堘,宗夷捨宅建棠梨宮,祀唐張公巡。相傳宗卒,巡降神為宗擇墓地于此。既葬宗亦為神,鄉(xiāng)人疾禱輒瘳!边@段文字給人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石良的父親石應祥,號南山居士, 我們稱之為真一公。他生于宋慶宗咸亨己已(1269年)二月初十丑時,卒于元順帝至正丙戌(1346年)七月初五丑時,葬金橋楊莊門首老樹巒,地形架上金盤,酉山卯向,有本傳.配祝氏,葬下倉斷頭,地形飛雁投湖,午山子向。
《石氏族譜•真 一 公 傳》:“公為萬一公子,諱應祥,號南山。博學多聞,隱德不仕。嘗與黃氏訟至東平,禱神有感,益施其地以祀神。居宿松之荊橋,生九子二女。諸子皆卓異俊茂,經(jīng)文緯武,挺然際昌期而出,長發(fā)之祥,由此致矣!
這位“博學多聞,隱德不仕”的父親一生豐功偉績就是生了“九子二女” ,而且這九子“皆卓異俊茂,經(jīng)文緯武,挺然際昌期而出” 。在缺醫(yī)少藥的年代,生了“九子二女” ,而且都活了,這是一個奇跡!
是否可以這么說,石良出身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祖父是一個有信仰有個性的軍人,父親“博學多聞,隱德不仕” ,他在衣食無憂的小康之家長大,家庭中兄弟姐妹眾多,而且皆“卓異俊茂,經(jīng)文緯武” ,這為他日后保家衛(wèi)國,南征北戰(zh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氏族譜這樣介紹他的九兄弟。
仁一公:真一公長子,諱子大,字均正,居懷遠,生卒葬缺。妣項氏,生卒葬缺。子一,鐘,居懷遠。
仁三公:真一公次子,諱子華,字均實,有傳,居下倉埠,生卒缺,葬殷家山坐陳家?guī)X,寅申向,有碑。妣歐陽氏,生卒缺,葬同夫墓。子三:鎮(zhèn)、鉅、銅。
仁五公:真一公三子,諱子民,字均惠,居東昌,生卒葬缺。妣楊氏,生卒葬缺。子三:鎧、鉉、鏜。
仁六公:真一公四子,諱子章,字均文,號夢齋,居東昌,生卒葬缺。妣陳氏,生卒葬缺。子八:銑、锪、銀、鋼、錠、鐵、钚、钷。
仁七公:真一公五子,諱子祥,字均瑞,居平山,生卒葬缺。妣胡氏,生卒葬缺。子二:鑒、鐸。
仁八公:真一公六子,諱子良,字均達,號松顏,居豆溪,從明太祖累功,授統(tǒng)兵元帥,誥授武德將軍,晉升武節(jié)將軍,世襲管軍正千戶。仕跡載通志、郡志、邑志武胄傳,誥敕并入邑志,祔祀邑振英祠,春秋與祭。生于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二月十七日辰時,卒于明洪武甲戌(1394)四月二十九日亥時,葬豆溪大屋西,壬丙向,有誥敕碑。一九八三年宿松縣人民政府將墓及誥敕碑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撥款予以重修。妣周氏,生卒缺,葬荊橋安峰山下大路東,向南,有碑。女一,適太湖陳文二。繼妣何氏,生于元順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卒于明洪武壬申(1392年),葬月山程家?guī)X殷家山白虎嘴仁三公墓右,寅山申向,有碑。子三:鏡、鉞、鏻。女一,適李文彥。又妣李氏,生于元順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十七日亥時,卒于明成祖永樂丁亥(1407年)十二月十八日巳時,葬雜湖嘴石頭坡對大賽湖,寅山申向,有碑。子一,锜。女二:長適費千戶弼,幼適黃景文。
仁九公:真一公七子,諱子忠,字均臣,生卒葬缺。
仁十公:真一公八子,諱子賢,字均勝,居宏農(nóng),生卒葬缺。妣傅氏,生卒葬缺。子四:錦、銳、镕、銖。
仁十一公:真一公幼子,諱子善,字均美,生卒葬缺。妣許氏,生卒葬缺。女一,適陳松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