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約定俗成 ——回家(102) 石普水 我天天早晨散步,路邊一位60多歲的老兄常常跟我打招呼:“張老師,你又勞步呀!勞步健康!” 我姓石,叫我張老師李老師本來沒什么,姓名本身就是一個記號。何況,認人是我的“特短”,我秉性最不會認人。有時陡然看見一個熟人,他叫我石老師,我卻偏偏腦子短路,一時怎么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他的姓名來。甚至以前非常非常熟悉的學生也對不上號,張冠李戴,那種窘迫,好像偷了人家東西被當場發(fā)現(xiàn)似的。尷尬之余通常只能含糊其辭一笑了之,不敢叫姓名。但是,被冒名頂替叫張老師的次數(shù)多了,心里又多少有點不自在。雖然明明知道可能張老師不追究我侵犯了他的姓名權,但是畢竟我是替代人家答應的,古人說冒認官親,罪加一等。所以不久我主動坦白,說我姓石。這位老兄倒是寬宏大量,大人不記小人過,對我既往不咎,依然還是滿臉笑容跟我打招呼:“石老師,你又勞步呀!勞步健康!”我也千篇一律的笑著回答他“您老人家早!” 其實內心又覺得這“勞步”多少有點別扭!皠诓健 是書面用語,常作敬辭,用于謝人來訪,如“您公事忙,千萬不要勞步”;又可以作客氣話,勞煩移動大駕的意思 ,如:“昨日您勞步到寒舍,我適外出,未能相晤,深感遺憾!蔽疑⒉綄τ谀_而言也可以說是勞苦,但是老人家這客氣話對我合適么?我不敢跟老兄討論,也沒有請教語文老師這是否屬于用詞不當。好在聽多了,習慣成自然,老兄依然天天見面說“勞步”,我默認著“勞步”的新義。我們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相互認可,和平共處。 說到約定俗成,想到最近聽說的一個新詞。單位同事的兒子結婚,請了禮儀公司大操大辦。司儀久經沙場,老練,落落大方,為了活躍氣氛,他讓新娘新郎接吻,還不忘來一句調侃:“看見沒有,新郎都不愿撒嘴!” “撒嘴” ?沒聽說過,我心里一咯噔。又一想,是否用“撤嘴”合適一些呢?
回家查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撒” sā的意思有:1.放開,發(fā)出:~手!W(wǎng)!e(說謊)!珰。2.盡量施展或表現(xiàn)出來:~刁!椤!珛!珰g兒!啊!漂。 [sǎ]1.散播,散布,散落:~種(zhóng )!。把酒端平,別~了。2.姓。但是沒有“撒嘴” 。 “撤”chè的意思有:1.免除,除去:~職。~銷。~任。2.退,收回:~退!!珝!!V!珦Q。~離。3.減輕,減退:~味兒。~分量!。也沒有“撤嘴” 。
“撒嘴” 還是“撤嘴”?沒有聽過,是否也是約定俗成,“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不甘心,上網(wǎng)查,居然兩個都有?梢娢夜侣崖劊僖姸喙!叭鲎臁眘ā zuǐ(1).謂松開口!秲号⑿蹅鳌返谌呋兀骸霸瓉矸彩菐熇蠣敵詿,不大懂得從煙袋荷包里望外裝……及至點著了,吃完了,他可又不大懂得往地磕,都是一撒嘴兒,順著手兒把那煙袋鍋兒往地下一墩!薄俺纷臁 chè zuǐ,松嘴!懂敶1981年第2期:“姓 朱 的咬住這樁事,怎么也不撤嘴! 都是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可見不是常用。 我似乎明白,所謂用詞不當只是語文老師的專利,在日?谡Z中都是約定俗成。 農村親戚家紅白喜事,免不了要去喝酒,喝酒免不了坐席。有時我坐在席上,白發(fā)蒼蒼老人卻坐在下面陪。心里覺得不安,拉老人家上坐,老人無論如何不肯,理由是——“到了我貴府上” !百F府”是書面語,用于敬稱他人官守或鄉(xiāng)里所在的州府,或者用于敬稱他人的府第、家宅。但是稱自己的家鄉(xiāng)用“貴府”是否合適?只是老人白發(fā)蒼蒼,跟我說話肯定還費了一番心思,能說他用詞不當么?權當約定俗成吧。 早年在小學當民辦教師時喜歡開會,倒不是十二分喜歡聽領導們的諄諄教誨,而是喜歡聽老先生們會前會后講錯別字的故事。 老先生們說一個單位放電影,辦公室的公示欄里早早出了通知:“今晚演出 《枇杷記》,各位自帶板橙!边@位先生像我一樣半桶水,把《琵琶記》的“琵琶”寫成枇杷樹的“枇杷” ,把“板凳”寫成“板橙” 。有人詩興大發(fā),在下面寫了一首打油詩:“琵琶不是此枇杷,先生當年讀書差;橙子若能當板凳,柿子定可做沙發(fā)!迸d味盎然!彈琴的琵琶不是枇杷樹上結的酸酸甜甜的枇杷,滾瓜溜圓的大橙子也不能當板凳坐;橙子若能當板凳,軟軟的紅紅的柿子自然可以做沙發(fā)。 后來知道這詩還可以這樣寫:“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老先生們有名有姓的講了一個“白(別)字先生”——在佐壩,別字方言就是白字,最典型的“端京城外一口開” !叭鹁┏峭庖豢诰笔且郧靶W課本的一句話,但是一位白字先生卻讀成了“端京城外一口開” ,把“瑞” 讀成了“端” ,把“井”讀成了“開” ,于是有人也寫成打油詩,可惜我記不得了。解放初期,農村文盲比比皆是,讀過兩三年私塾的就是教書先生。有些人讀過兩三年私塾的先生肚里空空,而且,當時一個人一所學校,讀錯了也沒有人糾正,所以一錯再錯,以訛傳訛。于是錯別字也約定俗成。 (2013.10.20)(1916)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