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是中國接入互聯(lián)網20周年,也是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橫空出世之年。這一年,依法治國理念得到弘揚,網絡空間治理步入新常態(tài)。為了進一步還網絡于朗朗晴空,中央網信辦提出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工程,要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 “人人都上網,上網成網民,網民有優(yōu)劣,優(yōu)劣何以分? ”我們該怎樣來做一個“中國好網民”? “中國好網民”又應該有哪些標準?今天,安徽日報推出“安軒平”《爭做“新常態(tài)”下的“好網民”》文章,力圖作出回答以明之。 前不久,在中國互聯(lián)網新聞研究中心召開的網上輿情形勢分析發(fā)布會上,有關報告指出,2014年,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國開始進入互聯(lián)網的“新常態(tài)”;厥滓荒,中國在接入互聯(lián)網的第20個年頭,通過推進實施一系列有力舉措,網上輿論生態(tài)確實發(fā)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 “新常態(tài)”貴在“新”、重在“!保J識和維護這種“新常態(tài)”,適應和引領這種“新常態(tài)”,毋庸置疑,人人都來爭做“好網民”,是還網絡于朗朗晴空、鞏固和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最重要基礎、最可靠力量。 好網民應該有民族情懷,是我們國家的衷心擁愛者。 兒不嫌母丑。偌大一個中國,一個快速發(fā)展的中國,有問題可以說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又有誰敢說發(fā)達國家沒有問題呢?應當肯定,在我國的互聯(lián)網上,網民愛國的聲音一直占據著主流,特別是香港非法“占中”引發(fā)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我們也不時看到,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中國,專門聚焦各地各行業(yè)出現的種種負面信息,片面放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難免的矛盾和不足來質疑中國、丑化中國、唱衰中國,偏偏不看中國取得的長足進步,不看中國人民為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不看黨和政府為了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人民福祉做出的種種努力。在他們的眼中,中國什么都不是,甚至“月亮都沒有西方圓”。如果有人在網上說句公道話,或者還膽敢與之理論,馬上就以“五毛”的帽子相扣,甚至發(fā)動朋黨群起而攻之。最典型的是,草根名人、知名網絡寫手周小平被邀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就觸動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經,“酸葡萄心理”不言而喻,“羨慕嫉妒恨”一覽無余。應當說,周小平是好樣的,他說了很多人想說但沒有說或不敢說的話,其文章富有濃濃的愛國情懷、深深的民族情結,骨子里充滿著對國家的敬仰、民族的認同,理當受到佩服和尊敬、支持和鼓勵?v然周小平有些許不足,但瑕不掩瑜,比起一些吃飯砸鍋的人不知要強上多少倍,F在不是周小平這樣的人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當然,我們不是說要回避矛盾和問題,也不是說不能批評和監(jiān)督,關鍵是要有客觀性、建設性,而不是雞蛋里挑骨頭,更不能黑白顛倒、是非不明,乃至還抱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做一個中國好網民,就是要像周小平們那樣,勇于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不斷發(fā)出更多的“好聲音”,爭做“不辜負這個時代”的人。 好網民應該有責任擔當,是主流價值的積極傳播者。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歷史將會記錄,在我們這個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當前,中國的網民已經超過6億,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年輕人有著濃厚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表達意愿,是網絡輿論活躍的主體,但無須諱言,有的受學識、閱歷、條件和信息不對稱等等所限,難免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作判斷、下結論,易憑個人好惡和直觀感受,或被亂花迷眼,或被浮云遮眼,網絡輿論往往存在標簽化、情緒化、質疑化、娛樂化,甚至呈現對正統(tǒng)思想觀念、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逆反心理,表現出反傳統(tǒng)、反主流、反權威的價值取向。相反,我們的一些黨政干部和科學、理論、文化工作者等等,或這或那在網上不敢實名,常常是“潛水”當看客,面對模糊認識、歪理邪說、雜音噪音,照樣不予理睬、不作解釋、不加駁斥,以致網絡時有一種很不好的極端現象,就是“發(fā)聲者不理性,理性者不發(fā)聲”。這種狀況目前還沒有完全改變。我們需要年輕網民“鐵肩擔道義”,發(fā)言再多些冷靜、客觀、理性,在網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要鼓勵廣大黨政干部和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專家學者勇于承擔信息的糾偏和“解碼”功能,該發(fā)聲時一定要發(fā)聲,絕不熟視無睹,做一個旁觀者、局外人,成為網上“沉默的大多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培厚互聯(lián)網文化土層,掌握網絡空間更大的話語權。做一個中國好網民,就是不僅要敢做“五毛黨”、多做“點贊黨”,還要樂做“自干五”,匯聚起互聯(lián)網正面發(fā)聲、傳播主流價值的強大力量。 好網民應該有社會良知,是低級趣味的堅決抵制者。 在中國的互聯(lián)網上,曾經一度有不少網民把嘲諷、戲謔、低級趣味當做個性,把低俗、庸俗當做時尚追求,把制造低級噱頭博人眼球當做成就,對淫穢色情、血腥暴力等等情有獨鐘,對經過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經典隨意惡搞,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恣意扭曲,對主流媒體開展的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妄加評論,特別是微博客、移動客戶端后面的跟帖,負面情緒明顯,多是否定、粗俗不堪、不能細看。隨著國家對網絡空間的治理,網上的輿論生態(tài)霧霾漸散、大有好轉,特別是通過著力開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活動,持續(xù)開展淫穢色情信息等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復雜原因,特別是一些網站為了片面博取點擊率,一些公眾有著很強的獵奇心態(tài)和逐臭心理,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之風極易反彈。我們必須本著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堅持把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切實抓緊抓好,為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網絡文化環(huán)境。做一個中國好網民,就是要潔身自好,講公序良俗,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切實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大力提倡理性思考、文明創(chuàng)作,大力倡導積極健康有益的網絡表達和文明互動,堅決遠離媚俗傾向,自覺抵御低俗之風,使互聯(lián)網真正成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 好網民應該有守法觀念,是網絡秩序的自覺維護者。 一些人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在現實社會中相對守法,但是上網后,法治意識相對淡漠。有的發(fā)泄私憤,出口成“臟”,毫無節(jié)操;有的坑蒙詐騙,詆毀他人,擾亂社會;有的信口開河,造謠滋事,為所欲為;有的盲目跟風,俟機起哄,淪為綁架網絡、綁架輿論的幫兇,等等,不一而足。有個被查處的網絡大V在看守所里面對記者提問,就曾直言不諱地說在網上發(fā)言如同“批文件,像皇上批閱奏章”一樣,還滿臉自豪地覺得“省委書記都沒有我力量大”。也正因如此,網絡在一些網友眼中成了是非之地,他們雖有心參與其中,但多是換個“馬甲”,或穿上一件“隱身衣”,要么不愿針鋒相對地開展斗爭,要么發(fā)出的聲音細如游絲。誠然,網絡是個虛擬世界,但它絕非法外之地;網上可以自由表達,但它并非沒有邊界。依法治國不僅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要體現在網絡世界里。太陽高了,陰影就會縮;正氣上升了,邪氣就不敢囂張。做一個中國好網民,就是要自覺遵守網上運行規(guī)則和法治標準,充分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不僅要堅持講真話、不聽風就是雨,還要面對造謠誹謗、消極頹廢、污蔑抹黑之時能夠研判識別、及時揭露,面對網上各種違法現象能夠挺身而出、沖鋒陷陣,當戰(zhàn)士不當紳士。當大家都能恪守底線、依法上網,網絡空間就一定會始終保持“新常態(tài)”、每日都是“艷陽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