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發(fā)表于 2013-10-14 15:44:47|來自:中國安徽安慶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安徽
七、田園宰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走出石家寨石良只是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再回宿松,則是堂堂世襲武節(jié)將軍、英武衛(wèi)管軍正千戶,大概相當于今天正廳級干部或者說是一個軍分區(qū)司令員,無論如何都是衣錦還鄉(xiāng)。這在當時宿松肯定轟動一時的新聞。長期以來宿松民間稱呼石良一直不僅僅是以“世襲武節(jié)將軍”、“英武衛(wèi)管軍正千戶”,而是婦孺皆知的 “田園宰相”。 現(xiàn)在看來,石良的 “田園宰相”仍然有一定的可信度。有道是無風(fēng)不起浪,“田園宰相”事出有因。
1363年,朱元璋被陳友瓊圍困于鄱陽湖,彈盡糧絕之際,他派俞通海來宿松向石良求援,傳出“誰送糧,封宰相”的口諭合情合理!爸刭p之下必有勇夫” ,自古“病急亂投醫(yī)”,“搬兵如救火”,關(guān)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朱元璋肯定說過“誰送糧,封宰相”的話,不然,誰敢假傳圣旨?還有,石良帶人日夜不停開挖出一條三十余里的新溝,率部卒三千把糧草運送到明軍手中,俗話說“人不為利,誰肯早起” ?石良看中的就是“封宰相” !事實上朱元璋得救后,也煞有介事的許諾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晉升相位。只是后來朱元璋也沒有兌現(xiàn)當初的承諾。 古往今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何況出身卑賤的朱元璋早年曾經(jīng)是無賴一個,什么事情做不出來?他心知肚明,誰敢跟皇帝爭辯不成?一直到石良退休了,告別之時,朱元璋想起當年許封相位的諾言,這位還算講誠信的皇帝忽然良心發(fā)現(xiàn),于是多給賞銀,囑石良返故里后營造相府,做個“田園宰相”。
“田園宰相”有現(xiàn)實依據(jù)。有皇帝的金口玉言,石良回到故里后,真的請人到處選擇風(fēng)水寶地,終于在離老家石家寨不遠選擇一塊風(fēng)水寶地。這里北邊是山坡,東南方沃野千里,而且面臨大官湖,背山面水,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石良在這里大興土木,營造了一進七重的宰相府。宰相官廳一進七重,雄偉高大、富麗堂皇。四周圍起護城墻,東頭是幾百畝的“操兵場” ,面前挖了一口大大的“鵝塘”, 鵝塘下是一望無際的大片良田,稱之為“積谷倉” ,“鵝塘”上頭還有“洗馬池”,上邊是石橋。宰相府前一箭之地的高坡叫“燈臺”,即烽火臺。只可惜諸多建筑均毀于清朝太平軍。但是宰相官廳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還在,只是它已經(jīng)破舊不堪,再沒有昔日的輝煌。宿松圖書館館長雷鳴先生曾經(jīng)拍下一副珍貴的照片。明朝這里寶馬香車,迎來送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賓客盈門,人歡馬叫。那種繁華,那份榮耀,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fēng)光不再。
石良為宰相府寫了兩幅楹聯(lián),其一:“俎豆甲兵千世業(yè) 江湖廊廟一般心” ,用以抒發(fā)作者一生的功業(yè)與情懷。自古“功高莫過救駕”,石良念念不忘為解朱元璋鄱陽之圍搬救兵,雪里送炭運糧草,九死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不居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二:“祖德千年崇禮樂 家風(fēng)百世擅箕裘” , 作者告誡他的后輩要學(xué)文習(xí)武,遵紀守法,讓美德家風(fēng)代代相傳。
宰相官廳落成后,石良在這里“種桑麻于綠野、練拳腿于清晨。教子孫:花前月下舞刀劍,天明寒窗誦五經(jīng);惜百姓、撫黎民,對酒吟詠雞唱早,揮毫落墨近黃昏。”
據(jù)說宰相府建成后,出入相府練文習(xí)武者絡(luò)繹不絕,門庭若市。一時流言四起,有人向朱元璋告密曰:“石良建相府、屯兵種田操練,意欲反乎?”朝廷派人下來暗訪,當看到 “俎豆甲兵千世業(yè),江湖廊廟一般心”這幅對聯(lián)時終于明白了石良對朝廷的忠誠。來人回去告訴朱元璋,皇帝龍顏大悅,朝野上下個個稱贊。一聯(lián)言志,忠貞可鑒!
對石氏家族而言,石良最大功績是主修《石氏族譜》。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石良不忘去江西老家祭祖!妒献遄V》收錄了一首《參 譜 贈 別》,可做證據(jù)。元至正辛卯(1351年),石良派人前往江西老家樂平祭拜祖先,聯(lián)系修譜。當?shù)匾晃蛔谌耸⑷,名杰,號輝山的縣尉寫了一首詩,《參 譜 贈 別》:
元至正辛卯(1351年),縣尉、樂平宗人英三公杰,號輝山
詩禮傳家二百年,舒饒尚喜子孫賢。遠參舊譜來千里,敬掃先塋慰九泉。
送別滿斟桑落酒,催歸急掉楚江船。過庭猶道江南好,喬木連蔭正蔚然。
明洪武丙寅(1386年)松顏公(石良字松顏) 主修族 譜,并作
《始 修 族 譜 序 贊》 :
歷周大姓,由碏仕衛(wèi)。勛烈忠純,賜其姓氏。萬石漢朝,三公晉世。
唐室處士,英風(fēng)顯著。宋邦元勛,守信柱石。厥孫中吉,饒陽刺史。
徂徠翰林,云仍科第。又歷四世,菱田祖始。再稱四葉,松滋開基。
遙遙華胄,派衍宗枝。文科武職,代有縉紳。杰出名良,赫赫厥聲。
天資果勇,知略老成。義旗攸建,保障居民。謀等三杰,奇計過陳。
萬騎千麾,伏歸輦轂。圣眷極隆,高爵厚祿。敕授元帥,屢承恩渥。
爵賞褒封,分符錫玉。豐姿挺撥,號曰松顔。不凋節(jié)概,霜雪莫干。
子能繼武,復(fù)克修文。清英和剛,四俊譽聞。文章華國,英氣拂云。
慶衍后來,百枝千葉。世代褒封,勛光疊疊。醇德殷積,甲于鄉(xiāng)邑。
壽福駢臻,鳳麟秀異。玉樹芝蘭,庭階森立。世世昌榮,繩繩相繼。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4月29日),石良因偶感風(fēng)寒而病逝于家中,時年七十有四歲。兒孫們把他埋葬于杜溪虎形地,經(jīng)請示朝廷后,將當年敕封的誥命刻成銘文碑記安放在石良墓的后方。這既可流芳百世,又可弘揚族祖的功績,光耀門庭。于是宰相屋里又有了圣旨碑、宰相墓。
1983年宿松縣人民政府發(fā)布《關(guān)于公布我縣第一批、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范圍的通告》說,“石良墓和誥敕碑,位于新安公社杜溪大隊石宰相屋后。石良,為明洪武敕封武德、武節(jié)將軍。保護范圍:墓及誥敕碑環(huán)周五米內(nèi)。”
1990年版《宿松縣志》也記載了“石良墓”及“誥敕碑” !笆,號松顏,宿松縣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二月,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享年75歲。元末群雄并起時,石良率一方義勇,歸順明太祖,掛統(tǒng)兵元帥印,鎮(zhèn)守宿松一帶。后在攻克湖廣,策應(yīng)同安、舒城中屢建軍功,于洪武二年封武德將軍,洪武十年又進敕武節(jié)將軍,由英武衛(wèi)管軍正千戶,加洪塘湖屯兵千戶,晚年致仕歸老于鄉(xiāng),葬杜溪。明武節(jié)將軍前統(tǒng)兵元帥石良墓,座落在縣境新安鄉(xiāng)杜溪村石宰相屋后。墓高1.08米,周環(huán)8米,墓后不遠處,立著一塊高大的誥敕碑,上端嵌有圣旨和雙龍拱日圖案,正面刻著洪武二年誥命,字跡端莊蒼勁,記述了墓主生平業(yè)績?h人民政府已于1983的11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4月14日, 石良墓成為安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
編號 分類號 名 稱 時(年)代 地 址
7 1 石良墓 明 宿松縣九姑鄉(xiāng)杜溪村
我自2009年起先后五次來宰相屋祭祖 。一條沙石大路(現(xiàn)在是水泥路)直通村子南邊的“宰相墓” ,墓地很大,全部用水泥圍起,共三層。第一層為大圓圈,后邊幾棵大柏樹,夾雜著一些花草;第二層是拜席,兩邊是一對威風(fēng)凜凜的大石獅;第三層為主墓,砌成一米多高的圍墻,頂部散放著鮮花,高聳而氣派,顯示“宰相墓” 的威嚴。正中一塊大碑,上書“三世祖良公墓” 遠遠可見 ,顯示大方氣派,莊嚴肅穆。右邊豎立一塊宿松縣人民政府的石碑,介紹 “宰相墓” 是宿松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間是1984年。墓地后邊是“御碑亭” ,亭子不大,但很氣派。
一位老人把我們引到“宰相府”官廳,殘垣斷壁,當年風(fēng)光不再,老人指著地下尚存的大塊青磚,說這就是當年官廳的唯一物證。我站在“宰相府”前門正堂屋,前面是水庫一般大的水塘,“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fēng)不改舊時波” 。這肯定是宰相公的手筆,不然誰有此財力,有此氣概,為子孫修造生生不息的偌大水利工程?宰相府面對東南方向,背后一片廢墟,沒有人做屋,盡管現(xiàn)在做屋的地基緊張,可是誰也不敢在宰相府這塊風(fēng)水寶地上建房。歷史輪回,大地作證。遙想當年一進九幢官廳何等繁華,何等顯赫!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屋東有百十來畝面積的“操兵場”,三世祖晚年在此打造兵器,操練兵馬,保境安民。宰相屋人說這里曾經(jīng)挖出大量鐵石。宰相府面朝南,前面有兩塊“上馬石” ,兩米長,一尺來寬,七寸厚薄。前面是60——70畝面積的大塘,曰“鵝塘” ,當年是三世祖手下兵將修筑建的。鵝塘下是大片良田,稱“積谷倉”。鵝塘前面一個高坡叫“燈臺”,即烽火臺。還有“洗馬池”,上邊有橋。
宰相府共一進七重,文革前尚有兩重,里面雕梁畫棟猶存,宰相公畫像尚在。第一重門樓離鵝塘不遠,紅砂石幾年前還在。最后一重是大集體時的生產(chǎn)隊屋。中間偌大的開闊地帶全部是散磚斷石,幾百年來宰相屋的人不敢在此做屋,據(jù)說做屋也做不穩(wěn),或家中諸事不順。
我一個人在宰相府前徘徊,無限感慨。亂世英雄起四方。三世祖骨子里流淌著一世祖果敢無畏的英雄血統(tǒng),具有剛毅決然的素質(zhì),敢做敢為,匹馬單槍,揭竿而起,保境安民,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俎豆甲兵千載業(yè),江湖廊廟一般心” ,這是石良公一生真實寫照,表現(xiàn)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我來到宰相府的殘垣斷壁前,偌大的“鵝塘”是三世祖的士兵們挖的;“積谷倉”在它下面一箭之地的東方,一個叫石壽安的老人一直指向前方,說,那里有“杜溪橋”!獮槭裁唇卸畔磥硎怯械涔实,可能與三世祖有關(guān)?上覜]時間打聽。按輩分我叫石壽安老人曾祖父,1930年生人,83歲,身體棒極了。我跟他開玩笑說,這“鵝塘”水特別養(yǎng)人,老人家就是喝了這里水身體才好的,這里水應(yīng)該有我們的一份。他在他家門口引我看了宰相府一個“門搭腦石” ,石雕完好,我說,這是文物,要好好保護。他在引我看了經(jīng)魁門,門前“八字”磚墻還在,讓人明白什么是 “衙門八字開”,為什么我們叫“衙戶石”。宰相府兩棟,一棟七重,一棟九重。老人家離宰相府不遠,他說,下雨天,穿布鞋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濕鞋。解放前后,全屋70多戶,全部姓石。他還記得小時候祭祖時,宰相府黑壓壓的跪著全屋男人,墻上掛著四排半身的祖宗像,畫像,可惜文化大革命后丟失了。
我要了他的電話,他是宰相屋的活化石。
(2013.9.30)(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