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歷來吸引了多少帝王將相、騷客詩人慕名而至,登臨造訪。如此美麗之地,必養(yǎng)聰慧之人。然而,由隋至清科舉取士,漫長歷史長河中,這里卻為何出不了一個狀元呢?一個亂挖亂開墾,終是答案。 宿松有座表面不起眼、實質很豐富的煙把山,它綿延有一里之地,頭頸筆直,身尾稍彎。它發(fā)脈于鑿山的太子廟山,起案于九姑金銀坡,是九姑村與油房村的分水嶺。相傳,這里曾發(fā)生了一段被人遺忘的故事。 在明朝中期,這里的居民過了一段太平日子。其中馮家壟有一戶較殷實的馮姓人家,主人是一曾中過舉的老爺。老爺死后其墳就葬在其未蓋房子的老屋基前團坡山上,后因擴建,遷葬至百米的下首沙塘邊,遷葬時舉人頂子猶在。面對綠水,背依青山,墳很有靈氣了。過去,鄉(xiāng)里人畜有個頭痛腦熱,只要在塘里舀碗水放在墳前禱告幾句,喝下就沒事了。以至后來取而代之的鄭家?guī)n鄭氏每年集體做大清明都要把這姓馮的老爺墳當成自己祖宗同樣祭拜。 “窮翻門、富翻墳”。馮老爺為了謀地,專門請了一個有名的地仙為其擇地。地仙也是慕其名,就為其相中了沙塘上煙把山點火口的那頭正穴,擇吉日遷葬了其祖。數(shù)年后,地仙打太湖經鑿山白子口到湖口,途經馮家壟門口路邊的一棵大楓樹下歇腳。馮老爺看清是地仙打門前經過就招呼進屋吃煙喝茶,地仙說走的又累又餓,正好歇歇。馮老爺馬上叫上:“把留給貓兒和狗兒的飯端來給先生先充充饑!”馮老爺有兩個小孫子,小名分別叫貓兒和狗兒(叫其名寓意好養(yǎng))。地仙吃著飯菜,倒也可口,可心中聽著是吃貓兒和狗兒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日,地仙閑著無事,就想起為馮家在煙把山所葬的那棺墳應有點名堂,就趁著夜深人靜、月明星稀去聽聽那棺墳。果然里面有嗬啦啦之聲。以這樣的現(xiàn)象地仙能判斷馮家要出大人物,可一想到他家待他不恭,心里又有一種醋性發(fā)作——他要毀掉這事。 第二天一早,地仙不請自到,對馮老爺說那棺墳葬壞事了——出妖精。并連夜帶著馮老爺及家人去證實了此事。主人對先生一片感激,地仙也就按理擇好掘墳日時而去。 堀墳日期一到,七、八個小伙子馱鍬帶鈀就來到煙把山墳前。墳后煙把山綿延里許,松是植被、水分兩邊;前案數(shù)里平川,稻田河溝環(huán)繞,此應是風水寶地,出妖精不能理解?主家要掘,掘就掘吧!當把墳一挖開,棺財被藤黃裹起完好如初。正當打開棺蓋,兩只白鶴騰空而起。一小伙子眼疾手快,拿扁擔把一只白鶴打拐了腳,兩只白鶴朝空曠地東北飛去。沿途留有血點,這血點后來變成了一條直線的小墳坡,現(xiàn)在還現(xiàn)。后來明、清兩朝相隔一百六十多年宿松臨近縣潛山、太湖先后出了兩個狀元——明朝的劉若宰和清朝的趙文揩。 宿松有座鯉魚山,鯉魚山前五、六里之地有座龍門山,這是天然的鯉魚跳龍門之地。為何宿松鯉魚跳不過龍門?因鯉魚是死鯉魚,鯉魚的頸部被挖斷了,而形成了現(xiàn)今龍井路。后此路還經常有銹水流淌,這就是鯉魚的血水。這樣的鯉魚能跳得過龍門嘛?這宿松能出狀元嗎? 宿松有座龍山,在龍門山后。這是天然的黃龍騰飛之地。龍成不了氣勢,也是因為亂挖開采,以致龍山遍體鱗傷而導致周邊的居民總有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不落黃葉落青葉之逆現(xiàn)象發(fā)生。此教訓要有事態(tài)反常,人們才有醒悟,那就非常遺憾了。(鄭英豪)
|